这段时间在架构整个服务器,虽然前段时间受到了5.12汶川8.0级大地震的影响(深切悼念在此次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),但是,我的工作还是在不断地向前推进着。为了让我们的服务器能够跨平台(主要是WINDOWS与LINUX),且能支持世界上的各种语言,我写了一个跨平台的且支持UNICODE的库。

其实,我在之前也有写过跨平台方面的代码,积累了不少的经验,但在写这个库的过程,还是遇到过许多问题,我觉得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UNICODE的支持上,之前没有仔细去研究过LINUX的UNICODE编程,所以也并不知道LINUX下的UNICODE与WINDOWS下的UNICODE其实是不一样的。WINODWS下的UNICODE都是用两个字节,16位来表示的,也就是UCS2,而LINUX下的UNICODE是用四个字节,32位来表示的。这就导致了同样的代码,在WINDOWS与LINUX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。

例如,同样的代码:

wchar_t Str[] = L"测试";

wprintf(L"ls",Str);

在WINDOWS下能够编译通过,但是在LINUX下却很可能是不能编译通过的。这个主要是因为:

  • WINDOWS下的UNICODE为UCS2,而LINUX下的UNICODE为UCS4。
  • 代码文件的编码问题,WINDOWS下用VC保存的文件,都是WINDOWS.936编码的,VC也只能识别这种编码的带非英文字符的有效代码源文件;而LINUX下GCC需要的是与系统相关语言编码的源文件,如:如果LINUX下的语言是UTF8编码的,那么GCC就需要UTF8编码的带非英文字符的有效代码源文件,否则就会报错。

所以如果想要让编写的代码跨平台且支持UNICODE,那么就最好不要在有效代码中使用非英文字符,鉴于此,可以使用UNICODE文件来代替代码中的非英文字符。需要注意的是在读取文件后,需要根据不同的平台作平台相关的UNICODE编码转换,比如:WINDOWS就转换成UTF16(UCS2)的UNICODE,而LINUX就转换成UTF32(UCS4)的UNICODE。